新闻中心

我的进博故事•大平台|童雁汝南:打造进博艺术空间,展现中国文化魅力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28日 来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
编者按:
秋雨润物,秋风送爽,迎来了金秋九月。第五届进博会召开的脚步越来越近,“我的进博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关注。大量参与进博会、关注进博会的朋友们,用自己的分享,描绘出了一份关于进博会的“共同记忆”。
我们于6月1日启动了“我的进博故事”征集活动,并于7月和8月分别围绕“大战略”、“大市场”的主题,刊发了一批优秀作品。9月我们将围绕“大平台”的主题,继续分享“我的进博故事”,讲述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的“溢出效应”。
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进博故事”中,共持进博会“金钥匙”,共赴金秋之约,共享金色未来!
意大利威尼斯美术学院、复旦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童雁汝南
国画、雕塑、当代水墨、油画……首届进博会上,100多件置放于主会场的艺术作品大放异彩,令人们印象深刻。这份成果,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8年,在完成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国家对外礼仪空间艺术陈设任务后,我在6月接到通知,受命担任首届进博会主会场的艺术总监。不到半年时间,我和团队共同协作,圆满完成了主会场艺术品的陈设工作。
艺术品陈设是会场空间的灵魂。我深知良好的空间氛围能够营造一种无形的外交推力,既可塑造大国形象,又能引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认同感。在正式着手布置主会场前,我们认真研究议题,提炼艺术品陈设的主题、思路与方法,最终确认了布局的区域主题,依次分为四个单元:中方贵宾厅以呈现中国传统哲学世界观为主;外方贵宾厅侧重体现全球视野和当代艺术语言;中外方共享区期望引出中西文化艺术的对话;论坛区旨在打造透明的交流氛围。
会场作为外交功能空间,艺术品起到的是锦上添花的提升作用,不能让艺术品抢了空间的视线及有碍空间的主要功能。作品画面在空间里要“隐”的同时,还要对主题精神有足够“显”的文化力量。因此,我们对作品的主题内容、作品尺度、画面形象、表现方式、色彩配置、装裱方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既要符合会议的精神,又要有国家外交空间的礼仪仪态,构建严肃又有活力的氛围。
时间紧,任务重。思路明确后,团队收集整理出数百位艺术家名单及数千件作品清单,同时发出近百份创作邀约函。我也开始了陈设艺术品的筛选工作,实地拜访过几十位艺术家,沟通探讨最适配的作品,可谓百里挑一。
对于首届进博会的艺术品选择,我们改变了以往类似会场偏传统、收敛的风格,紧扣“主动开放”这一关键词,大胆运用现当代艺术作品,比如刘国松、谷文达、徐冰、许江、杨诘苍、蔡国强、吴为山、岳敏君、方力钧等艺术家的作品,突显开放、前沿、国际化的特征。
那段时间是辛苦的。我与团队每周往返于上海、杭州两地,常常工作到凌晨,通宵连轴转更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一直保持着最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准备着会场里陈设的每一件艺术品。因为我们知道它们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艺术水准以及文化外交的软实力。
碰巧的是,就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前一个月,我和太太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除了太太生产当天我在医院见到了孩子之外,整个月子里我都在全力以赴地筹备主会场陈设工作。团队同事都戏称这个孩子是“进博宝宝”。
往事历历在目,能在国家级展会平台上展现中国文化艺术,我感到十分荣幸。回忆当年,我和团队谨慎地逐一陈列出百余件作品,随时动态调整以应对场景的每一丝变化,努力消除可能存在的任何一点隐患,那种紧张感仍然十分清晰。非常感谢国家有关部委、上海市领导及所有艺术家们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没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无法完成这次高水准的艺术品陈设工作。
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艺术作品能够通过进博会这一平台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展示中国艺术水准,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认知。
【作者简介】
童雁汝南,1977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复旦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首届进博会主会场艺术总监。曾参加多个艺术展并多次举办个展,作品被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基金、中国美术馆收藏,获国家贡献奖、艺术成就奖。
参与“我的进博故事”征集:
无论您或您所在的机构曾以何种身份参与、体验、见证历届进博会的点点滴滴,或是切身感受到进博会给工作或生活带来的变化,欢迎您将您所经历或知晓的故事告诉我们。
参与方式请见:“我的进博故事”全球征集活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