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观新闻:硬件已经全球数一数二,上海离“国际会展之都”还有几站? 发布日期: 2018年04月12日
刚刚过去的四月份,第五届上交会、第十七届上海车展先后成功举办。进入五月,本市又将迎来美博会、自行车展、药展等大展。上海已经颁布《“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规划》,同时,又提出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十三五”规划目标,预计到2020年,上海年展览总规模将达2000万平方米。
“‘十三五’时期,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两大任务,是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关系。上海的会展业硬件在世界上已经数一数二,但软实力还有待提升。”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大学张敏教授说道。
【“四个中心”“科创中心”建设,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会展业】
张敏认为,会展与贸易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国际贸易中心是关键。没有贸易航运、物流从何而来?国际贸易中心需要国际金融服务。正是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三大支点,共同构成了经济中心。从人类历史和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会展业是现代贸易实现的途径和形式之一,对于商业贸易的促进作用无可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市场中心,以1851年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为标志;德国战后走向世界制造业强国,是1949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奠定的基础;美国在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进程中,一共举办了13次世博会、4次奥运会;日本也是通过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会展活动,从战后经济大萧条中崛起,进而超越德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当年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建起了联合国大厦,不但承担了联合国组织大部分会费,还为联合国官员们建起了官邸和宿舍,从而把联合国60%的组织机构从瑞士吸引到美国,由此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而使纽约成长为高层次国际会议的云集之地,对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对外开放,也是从对外贸易起步,进而打开了国际交往的大门。广交会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崛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国会展业的繁荣发展史:广交会、上交会、APEC、奥运会、世博会、东盟博览会、G20峰会、达沃斯论坛……伴随中国一路成长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巨人”,中国会展业也初步具备了问鼎世界“第一梯队”的实力。
“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会展业也是枢纽和抓手。”张敏说道,会展活动集中全社会注意力的是其五花八门的“看点”。“看点”之所以值得关注,因为它们都是以“新、特、专、精”为特色的科技前沿成果。世界电子消费展每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展出的是全世界最吸引眼球的顶尖电子消费产品。国展中心刚刚落幕的广印展、车展,还有众多与之类似的世界级展会,个个皆因其高精尖展品而堪称“创新奥运”“科技奥运”。会展业以其特有的供给引导、竞争合作和市场激励,成为创新驱动的市场力量。
会展业还具有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的强大功能。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两头在外,高额利润都让别人拿去了。此前有数据显示,一台苹果手机400美元利润,中国制造只占9美元份额。“既然高度发达的德国会展业,能够推动德国制造走向德国创造,进而以工业4.0的先进理念占领世界市场,那么我们努力办好工博会,大力发展会展业,充分利用会展业的创新激励和品牌营销功能,自然也可以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
“此外,会展业服务于企业间交往和面对面沟通,成为‘供需双方的集聚和创新创意的集聚’。参加一场国际性专业展,可以会见产业行业内几乎所有‘大咖’。高层决策者和专业人士在短时间内高密度集聚于会展现场,其沟通效率之高、成本之低,是其他沟通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张敏说道。
【上海的会展业发展如何“由大而强”?】
在全球各大会展城市中,上海是成长最快的城市之一。根据上海会展研究院的最新研究,在目前世界会展城市实力排行榜上,根据展馆面积、展会项目和组展商营业额三个维度,上海综合排名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巴黎和法兰克福。
上海会展业的最大优势是硬件。截至目前,上海的展览场馆室内外总展出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已然是全国第一、全球前列。根据国际公认的指标来细分,上海拥有两个“超级场馆”(室内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国家会展中心40万平方米,新国际博览中心20万平方米。而且两个场馆,都在世界超级场馆55强排行榜榜上有名,其中国家会展中心世界第二,新国际博览中心世界第18。当然,我国会展场馆的综合竞争力与德国相比还有差距。全球10大“顶级场馆”中,德国有4家,法国有2家,我国仅1家。
上海会展业欠缺的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王牌展会和顶级展商。就展会项目而言,德国位居第一。世界百强商展德国拥有50个,是第二位中国的3倍,是后面8个国家总和的1.1倍。中国入围百强商展共20家,位居第二。就会展专业公司的实力而言,也是欧洲占优,而且是绝对优势。2014年世界28强会展企业(主业营业额超过1亿欧元)中,欧洲占24家,亚太只有3家,分别属于日本、香港、中国内地。上海的专业公司中展览主业并不占优。
“要解决这一矛盾,上海的会展业需要提高自觉意识,在‘十三五’期间做大做强若干世界一流的本土展会,培育若干世界一流的本土节庆活动,同时着力建设体现上海气度、满足上海需求的世界一流的会展企业航母。”张敏说道。
他表示,就目前全球会展业的竞争趋势来看,上海的会展业还需要在智慧、体验、绿色、文化等方面下功夫。观众的观展体验决定着会展档次。动辄排队几个小时,参观体验上不去,展会的品位自然谈不上档次。提高观展体验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智慧会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虚拟展示等手段。此外,“绿色会展”也是一项重要抓手。会展业应该做到尽可能不扰民,尽力减轻噪声和污染,通过3R(Reduce、Reuse、Recycle)举措,改变展会投入巨大、浪费显著的现状。至于文化会展,目前国家级五个文化类大展都不是在上海举行,这与上海建设国家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不相适应。
【从德国经验看,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
在国际会展业最新排名中,德国是“老大”,堪称会展业超级强国。其会展场馆、展会项目、会展企业三方面发展指数全面领先。德国超过10万平方米的“超级场馆”有10个,包括46万平方米的汉诺威展览中心、20万平方米的法兰克福展览中心。此外,还有13个2-8万平方米的场馆星罗棋布,分流中小展会,为大场馆承担项目培育的角色。
“德国的经验尤其值得上海关注。”张敏认为,这与德国特有的体制机制有关系。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其会展场馆由政府投资、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控制管理。虽然肯定市场决定作用,然而和通行有自由、交通要管理的道理一样,政府支持、政府监管丝毫没有放松,会展场馆、会展企业、会展项目都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汉诺威是国际公认的会展之都,其场馆46万平方米,世界第一。近年来每届工博会,德国总理默克尔都会亲自到场。每逢大型展会举办期间,整个城市都会切换到“会展模式”,50万人口的城市从机场、车站到酒店、餐饮都倾力为会展业服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会展城市,包括会议城市、展览城市、节庆城市,会展活动被视作城市事件、大型活动,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全社会动员。”
张敏认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当然,这要基于“市场化方式”。实际上,没有上海的城市品牌、公共信用,就没有世界一流的上海会展业。具体的实现路径包括:通过产业立法规范和引导会展业健康发展;建立会展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维护市场秩序;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实现市场信息共享;立足“两个市场、双向开放”提升国际化水平;借助业界高层定期不定期专业培训提升会展业骨干的素质和水平等。
另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市商务委通过简政放权,服务优先,在不断深化展览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扩大市场开放上起到了不少“政府作用”。2005年,上海即颁布施行《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依法规范本市展览活动,又于2010年进行了修正。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2014年5月,上海在国内率先对国际展取消了原有的每年集中申报审批的规定,调整为网上实时申报,并取消了同类展数量限制和“档期保护”,鼓励和引导兄弟省市优秀会展项目落户上海,打开市场大门,倡导充分竞争。同年6月,“上海市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了会展业审批流程的再造,进一步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2016年2月,国务院取消地方对外经济技术展会行政审批后,为确保政策衔接、平稳过渡,市商务委联合上海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实施“网上自愿备案+政府间信息共享”的联合工作机制,有效解决展品通关的难题。为了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政府监管和行业促进问题,市商务委又自2014年起着手开展会展业立法调研工作,今年将加速推进本市会展业地方立法进程,为上海会展业增强基于法制契约的品牌竞争力,为加快国际会展之都建设提供制度化框架和法律保障。
“国内已有昆明、南宁、西安等地通过了会展业地方性法规,北京、长沙、广州、福州、南京等地也通过了一系列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府规章,上海加速会展业地方立法的进程已十分迫切。”市商务委这位负责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