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会前瞻:商务领域,大家关注啥?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03日 来源:国际商报
今年全国两会正逢“十四五”开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举行的两会,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期待。在商务领域,大家有着哪些关切和建议?一起来看。
企业有话说
发挥食品行业优势 挖掘消费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张学武:消费升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2020年中国GDP迈入百万亿元大关,达到101.598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1000美元;在此期间,进口食品规模以17.7%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2018年中国进口食品总额达7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9.3%。预计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新发展阶段下,食品行业要紧跟消费趋势,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高端制造能力,以高质量产品供给和服务引领消费、创造消费、挖掘消费增长的潜力,形成食品行业新发优势。一是培育国际企业,引领食品产业在国际大循环中升级。二是提升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引领食品工业向数字化转型。四是支持品牌创新发展,激发国内消费市场活力。五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潜力。
电商新业态发展 期待受到更多关注
汉口北集团总裁曹天斌:位于武汉的汉口北市场从2019年开始着力打造涵盖电商直播、新闻直播、秀场直播、游戏直播等的全类型直播产业基地,建设集“游、购、娱、釆”于一体的“新消费中心”,推动传统市场的全面转型升级,助力中部区域直播生态做大做强。汉口北市场不仅要实现跨界融合、跨业态融合,还将加速实现内外贸融合,实现市场采购和跨境电商的融合,因此希望在税收、管理模式等制度设计上能进一步考虑现代商贸体系发展的实际需要。
随着中国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内贸流通领域受到业界人士高度关注,尤其在新业态的发展上,企业期待两会期间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
芬香科技创始人兼CEO邓正平:成立于2019年3月的芬香科技,正是乘着社交电商的热浪而来,在短短两年时间业绩获得快速增长,展示了新业态下“分享”的力量。去年,平台商品交易总额(GMV)突破100亿元,服务超过1万余品牌商家。期待今年两会能有更多人增进对新模式的了解,社交电商可以吸收更多人灵活就业,而且对消费的促进作用非常大。因此,建议在招聘会、展会等场合,增加对社交电商的关注,甚至成立创业、就业基金,为社交电商从业者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和福利。
外贸企业 亟待政策支持
广州蒙娜丽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营销总监冯桃:当前,外贸企业遇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大幅上涨10%~60%的困境,有些原材料供应和物流也受到冲击,建议给予外贸企业更多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专家谈看法
发挥消费基础作用 催动新的消费增长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今年两会一大议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认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以及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要继续维持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如果只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那么增长的质量可能会打折扣。因此,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格局,要体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增长动能就意味着要往全要素生产率来倾斜。讲到“十四五”规划的时候,注意一个表述就是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消费是基础性作用,投资是关键性作用。过往四十年我们说的是投资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现在我们说的是消费要发挥基础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中长期看,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内大循环必须进一步发挥内需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求把消费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统筹谋划,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特别是用结构性改革来推进。要注意收入结构的问题。“比如目前从居民收入看,财产性收入(比如股市房市)在不同群体之间呈扩大的趋势,一部分有投资能力的人收入增长快,对另一些投资能力低的人来说增长较为缓慢或没有增长,而消费倾向又是不同的,这对整体居民消费会造成一定影响。”
而且要注意新的消费增长点。恩格尔系数说明,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升,基本消费在消费体系中的比例会越来越低,因此在需求侧管理方面,“十四五”期间,需要更多地重视和促进消费升级,不断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信息消费等),并引导和推动新的消费增长点的扩张和普及。
加大金融对经济的 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副局长尹优平:“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宏观层面,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新消费”趋势正在形成,在消费主导经济的基调下,多样化的参与主体、业务模式、服务方式,将为我国消费市场带来由表及里的更新和变革。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去年我曾在浙江和湖南参加了两次调研,各地座谈时,民营企业家都提到,2020年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难度大大减轻,是多年来未见的重大进展。
2020年,面对突入其来的疫情,央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出台30条金融支持政策措施、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一系列支持措施,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精准金融服务。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疫情有效控制、经济企稳回升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已成为业界讨论的重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副院长黄益平: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继续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作用,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一是继续实施2020年人民银行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工具支持力度保持不变。同时,继续运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支持商业银行扩大“三农”、小微企业、制造业贷款投放,鼓励银行综合评价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水平,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更多以商业可持续原则、市场化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