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新闻中心

您在这里: 首页 新闻中心 展会动态 新闻报道

面向太平洋——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经济外循环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05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渐渐不再需要抢话筒。一场会议,如果没有中国代表发言,主持人还要把话筒“塞”给我们。

14亿人口的大国,最终必然要以内部经济循环为根基。这也是所有大国的共性和规律。

过去我们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受了影响,老百姓心里就慌。现在,我们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发生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基本格局。把这个规律讲清楚,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

我们迈上了对外开放的新台阶。随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正在由商品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深秋,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现场高朋满座,线上万商云集。

华灯初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三次以主人身份,通过屏幕,欢迎国内外朋友。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依然如约开幕。而且,展览面积又扩大了近3万平方米。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深情地说,中国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如期举办这一全球贸易盛会,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真诚愿望。

2018至2020年,是进博会诞生且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三年。

这三年,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抉择酝酿、提出、启动的三年。

国际上有人发出疑问:中国提出内循环为主体,会不会走向封闭?其实只要观察一下这几年中国决策层的思想与行为逻辑,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判断。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里,中国不仅是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且也是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仍然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

从前抢话筒 现在被塞话筒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因为4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充分享受到了“开门”的好处。

同时,“开门”也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们难以忘记:为了加入全球最大经济朋友圈,中国曾经经历过一场“史诗级”的谈判。

2001年11月,在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当会议主席卡迈勒敲响手中的木槌,宣布中国加入世贸审议通过,我们代表团成员全都激动地跳了起来,会场里掌声雷动,各国代表纷纷向中国代表团表达祝贺。”20年弹指一挥,但这一幕高燕仍久久难忘。

为了这一天,中国整整用了15年,“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

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年。今天,谈起那时的“不容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贸促会党组书记、会长高燕依然心潮难平:“参与国际大循环,我们曾扮演过抢着发言的‘角色’。”

时光如电。

入世20年,中国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旁观者、跟随者转变成为参与者、引领者。今年2月28日,世贸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主要国家贸易动向》报告显示,中国2020年出口总额高达179326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5.8%,稳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入世20年,那些“狼来了”的“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反而起到了鞭策的作用。中国在外循环中越来越强、越来越从容。这一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房爱卿有深刻体会。2001年时,他担任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副局长。他所在的这个部门对内贸市场情况最了解。

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我们渐渐不再需要抢话筒。一场会议,如果没有中国代表发言,主持人还要把话筒“塞”给我们。

从两头在外到内循环为主体

那时的外循环基本特征可以这样概括——

三句话:需求依靠国外,资金来自国外,科技来自国外。

两句话:你要啥我做啥,你不要我不做。

一句话: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

俗话说,木匠没有好家具、卖油娘子水梳头。辛辛苦苦生产的产品,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卖钱,以维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那一阶段我国农副产品、矿产品出口,主要是为了换外汇,买急需的设备、技术,扩大生产,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

如今,中国走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14亿人口的大国,最终必然要以内部经济循环为根基。这也是所有大国的共性和规律。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经突破了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消费水平也上来了。为改善生活,电饭煲、马桶盖之类的商品,我们都可以去海外买。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也是对世界市场最大的贡献。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就决定了今后生产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扩大再生产,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建立起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一个是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体系,因此有人慨叹:在时下的中国,什么都能卖得出去,什么都能买得到。

这是一个国家内循环的底气所在。

内循环这么“硬气”,是不是就不需要外循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但如此,随着内循环的不断畅通,外循环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所谓外循环,无非是贸易和投资:贸易,我们有买有卖;投资,我们引资,也对外投资。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例证。

进博会只是一个亮点,而中国贸易的全景更加壮阔: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过32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

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向国外客人形象地解释了中国的这一变化:“中国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作‘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里我要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内循环强信心 外循环抓重点

“过去我们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受了影响,老百姓心里就慌。现在,我们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发生风吹草动,不会影响我们的基本格局。把这个规律讲清楚,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

2020年底,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林毅夫这一“规律信心论”令人难忘。

当时记者就很想追问林院长——当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历史必然,双循环怎么互动?

“外循环,就是把咱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把钱投出去;把我们缺少的东西买回来,同时吸引外资。”2021年全国两会如期开幕,记者也如愿在住地找到了林毅夫常委并提问,他如是回答。

换句话说,外循环越通畅,内循环越有质量。

那么,外循环重点是什么?

补齐国内在生产要素方面的短板,进一步赋能国内改革,倒逼提质增效?很需要。

把国内产业中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优势,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来?很需要。

把资本投出去,实现全球资源整合?也很需要。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329.4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与之相比,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2020年上半年同比缩水近五成(49%)。

怎么推进这些目标的实现?积极加入各种朋友圈,有备无患。

这样的例子,林毅夫信手拈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将有利于产品与投资的“走出去”;

去年年底,中欧双方如期结束了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各方都在期待投资协定能尽快正式签署和生效,早日惠及中欧双方企业和民众;

3月初,中国开始与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成员举行非正式谈判;

我国还在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和功能强化。目前看,由于美国阻挠,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正常运转都成为急迫的问题了,我们要积极地倡导全球化。

站在国外朋友立场,我们需要做什么?

国外的东西要卖进国内,关税降低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外资企业要进来,我们原来的正面清单变为负面清单,给予外国客商准入前国民待遇。

现在试点的自贸区、自贸港,目的也是有朝一日把成果向全国推行,让更多外国资金、技术、产品更有序进入中国市场。

“拉手”而不是“松手”

“拆墙”而不是“筑墙”

外循环难点集中在哪里?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甚至有人认为,全球产业链断的断,乱的乱,已溃不成军。

真的如此吗?

特斯拉,这个从不把自己当车看的“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从动力总成系统、中控系统到电驱系统、充电系统,都得靠全球补给。

再看看特斯拉堪称“爆表”的年报,你会发现,疫情虽然一度搞乱了人们的心绪,却从未真正意义上破坏掉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产业链。

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优化全球贸易游戏规则。

用新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阿拉的话说,如果全球唯一一个解决贸易争端的多边平台不能发挥作用,那么成员们制定再多规则也没有意义。要考虑各方诉求,确保争端解决机制改革方案可行。

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也正与时俱进。

“我们迈上了对外开放的新台阶。随着外商投资法的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正在由商品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房爱卿边说,边给记者列了一张成绩表——

比如,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为外商企业提供更熟悉更透明更便利更可控的规则,预期明确;

再比如,我们建立了外商促进保护制度,这些都是和国际规则相衔接的。

当然,有成绩,也有不足。

房爱卿在2020年底一次公开发言时提出,要梳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衔接中的法律障碍,减少对内外贸市场主体的人为割裂。

“比如认证。企业在国外得到认证了,回国还需要再认证,能不能简化流程、标准化操作?”房爱卿主张,要加速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唯此才能解决中间的障碍。

对此,林毅夫提出,国内,要看自贸区试点的效应;国外,要看能不能克服某些阻挠、消除不理解。

高燕则建议,要定期听取外贸企业呼声和诉求,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贸易数字化发展,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正因为有变量,所以更要有恒心。

2018年11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向客人描绘了上海地理位置: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

这句话说的不仅仅是地理,指的也不仅仅是上海。

40多天之后,回到北京的习近平出席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而那番铿锵有力、振聋发聩的讲话,久久在太平洋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