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新闻中心

您在这里: 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新闻报道

聚焦3·15:进宝教您小技巧,挑选进口商品“不踩坑”!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15日    来源:综合

曾经稀缺的进口商品,现在正在成为居民家中的“老朋友”。点点滴滴里的进口生活之变,是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注脚”,也是以进博会为代表的平台带来的新风尚。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生活,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热点。新西兰牛奶、法国牛肉、西班牙火腿、日本酱油……中国居民餐桌上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挑选安全放心的进口食品呢?在今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进宝来教大家一些小技巧,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如何购买安全的进口食品?

首先是看中文标签。合格的进口食品,应该有易辨认和识读的中文标签。中文标签上应注明产品名称、原产地、生产日期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与普通进口食品不同,对于肉类、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水产品、燕窝、肠衣、植物源性食品、中药材等进口食品的生产国家和地区,我国海关实施评估和审查制度。消费者可根据海关总署“符合评估审查要求及有传统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输华食品目录”,查询上述进口食品的准入情况。

在查看中文标签、准入情况的基础上,还可以查看检验检疫证明。所有合法来源的进口食品都具有海关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详细记载了该进口食品的品名、品牌、原产地、规格、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

在购买进口食品时,应当索取购物票据。一旦发现购买的进口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可以凭借购物票据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营造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离不开广大消费者的积极参与。作为守法公民,应向3种行为说“不”。

不要携带或邮寄法律禁止进境的食品入境。按照我国法律规定,无论是生肉还是熟肉、水生动物产品、动物源性奶及奶制品、蛋及其制品、燕窝、新鲜水果、蔬菜等,均禁止入境。

海外代购食品不向海关申报,以个人物品的方式入境,如发生二次销售属于违反海关法的行为。个人携带进出境的行李物品、邮寄进出境物品,应当以自用、合理数量为限,并接受海关监督。

不要购买走私食品。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货物、物品的,海关会按走私行为论处。

选购进口食品注意事项

非法入境肉类存在三大风险

一是存在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可能对国内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如果是人畜共患病,还将威胁人类健康。二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可能超出我国标准限量。三是屠宰、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污染、腐败等卫生问题。

对于无有效进口动植物检疫许可证、无输出国家或地区官方机构出具的相关证书、未获得注册的生产企业所生产的肉类产品,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健康和环保项目不合格的进口肉类产品,海关将做退回或销毁处理。

擦亮眼睛以免买到走私大米

进口大米需经过海关总署组织的风险评估及实地考察,才能获得准入资格。消费者要关注加工厂信息和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以防买到走私大米。

购买散装大米时,要观其形,闻其香。购买包装大米时,关键是辨识包装上的名称、生产企业、保质期等信息。 

浸出油和压榨油哪个更好

在目前进口的油脂中,大豆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大多为浸出油,而棕榈油、椰子油等大多为压榨油。

一般认为,经过精炼的压榨油和浸出油质量和营养价值不相上下,只要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安全性就是有保障的。 

选购进口葡萄酒要“三看”

一看标签。根据食品安全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口的葡萄酒都应加贴中文标签,要求强制标注的内容有:品名、原产国、配料、酒精度、生产(灌装)日期、储存条件、进口商或经销商信息等。

二看酒帽和木塞。避免选购涨塞、木塞脱出的葡萄酒。封口的木塞上所印信息需与封套和酒标上的信息一致。

三看酒体。葡萄酒体应清澈透明。消费者购买时可向商家索要查看《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与酒标信息对照。 

进口商品售后有问题,怎么破?

除食品外,进口商品品种多样、渠道各异、经营环节多、经营链条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消费者一旦购买了问题产品,事后维权时,进口商品的来源渠道是否正规、合法?是由经销商负责还是由进口商负责?该找哪个地方的监管部门投诉?能不能就近或异地维权?这些顾虑和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信心。

好消息来了!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20个市(区、县)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3月12日在宁波签署《关于建立长三角地区进口商品放心消费维权协作机制的合作协议》,今后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在选购进口商品遭遇问题时,维权将更加便捷,渠道将更加畅通。

根据协议,长三角各地消保机构将同步建立信息通报、联合约谈调处、双向移送等8项工作机制。例如构建消费预警信息通报机制,进口商品源头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对发现的相关消费风险,第一时间向辐射地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通报相关预警信息,畅通风险信息交流共享渠道,联合防控进口商品消费风险。

来源综合自:经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第一财经、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