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推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发布日期: 2022年09月29日 来源:解放日报
在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此后,总书记又在2021年全国“两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等多个重要场合对制度型开放进行了论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文件中也予以了强调。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正是制度型开放的中国方案。
对标国际一流水准 实现进博会更高质量发展
制度型开放的内涵之一就是“学习规则”。对标国际先进会展标准,进博会在会展基础设施和办展的专业化和综合化方面实现了国际一流。
以组织化和制度化打造国际一流会展设施,夯实展会硬实力。对标国际一流展会标准,以商务部和上海市为展会建设机构,在“两为主、两为辅”分工负责制下,按照“保进度、保安全、保质量、控投资”的要求共同打造世界一流会展基础设施。进博会举办地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总建筑面积超15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综合体,集40万平方米室内展馆(升级改造前)、10万平方米室外展场、15万平方米商业广场、18万平方米办公楼宇、7万平方米酒店、2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于一体。其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建筑风格、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和参展商,把进博会打造成世界一流展会提供了硬件条件。
顺应国际大型展会专业化办展方向,不断提升展会软实力。无论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一国竞争优势角度来看,专业化办展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全球会展发展趋势看,专业化是未来发展方向,品牌化是国际一流展会的生命线所在。进博会目前的专业展有汽车、技术装备、医疗器械和医药保健等,其中,医药保健类和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了全产业链展出,这些专业技术成果的引进、落地、转化,将为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未来,进博会将进一步引进国际专业大展,向国际一流博览会目标迈进。
提升综合性消费展,扩大参展人数。我国已经解决了全国人民基本的生活温饱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更好更快地缓解这一矛盾,聚焦供给侧改革,进博会平台把国外农产品丰富国家的产品、具有技术优势的质量高的日常用品引入国内,以满足本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当前,进博会设有日用消费、食品农产品、服务贸易等展区,充分研判各国的要素禀赋,实现优势互补。从展会本身发展来看,参展人数是衡量一个展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国外大型会展之所以“一流”,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进博会举办过程中办一些综合性的消费展必不可少。
探索更好国际规则 向世界发出进博会声音
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展会,在理念、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发挥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为破解西方百年难题提供中国方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西方世界百年来一直探索但仍然未解的难题。在进博会筹备过程中,我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的协同作用,为进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质量保证。一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明确的会展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遵循。另一方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筹办高质量国际展会。进博会筹备和运营的顺畅进行,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和市场的各司其职、协同发力,为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西方世界的百年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创新经贸合作机制,加强世界各国经贸联系。一是创新论坛品牌打造机制。四届进博会期间举办了上百场配套活动,包括各类新品发布会、政策发布会、签约仪式等。二是建立元首外交机制。从外交维度看,进博会是一场中国主场的外交盛会。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从“共建、创新、包容”“开放合作、命运与共”到“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再到“新时代,共享未来”,充分展现了中国坚定向世界开放市场的态度和决心。各国政府对进博会高度重视,纷纷派出副部级以上嘉宾参会。元首外交为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开辟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创新全球交流互鉴新机制,搭建人文交流新平台。为促进世界各国多元文化交流,四届进博会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国多元的文化理念。首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文明互鉴的平台。在第一届进博会上,各国家馆呈现了独具本国特色的形象设计;第二届进博会上,举行了世界各地近百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展演;第三届进博会上,法国、印度等国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节目展演,俄罗斯等6个国家举行线上国家主题推介,意大利以视频方式展示55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尼泊尔展示了唐卡作品;第四届进博会上,非遗项目持续增多,上百个品牌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文化演出展示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人文交流,促进了多元文明的互鉴。其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四届进博会上,国家有关部委举办了几十场政策解读类活动,有关省区市精心设计“中华老字号”展示,国内多个省区市进行“中国旅游”和“地方综合形象”展示,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和中国智慧。
在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 实现进博会越办越好
进博会实现越办越好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未来,将从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制度体系建设和具体措施完善等方面全方位推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进博会场馆建设期间,面临时间短、质量要求高的繁重任务,各方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领导智慧和集体力量,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在进博会举办过程中,面对行业竞争挑战、国际环境挑战和不同市场间经贸规则不一致的挑战,我党依然以百年大党的智慧和担当,把进博会不断向一流展会推进。未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历史不会因为一时的波折而阻断发展的方向。为更好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我们继续研判现实,掌握规律,在跟跑、并跑和领跑的不同领域,采取有差别的政策,不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进博会平台作用,开拓奋进,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进博会越办越好。未来,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对国际制度规则的制定和执行的话语权、引领力必将持续增强。
加强制度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更好更多引进全球“专精尖特”技术。我国当前在创新方面实施两条腿走路原则。一方面,加快自主创新力度,这是我国在制度型开放过程中实现引领的关键要素;另一方面,向国外学习借鉴,通过进博会平台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争取在长三角率先落地。其次,加强制度建设,针对目前对外开放进程中遇到的市场标准差异、海关贸易监管体制、全球产业链重构、疫情冲击等问题,完善经济体制治理,推进进博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完善会展具体规章,持续锻造世界一流展会。一是高标准推进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外资是发展国内经济,稳定国际产业链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需要大力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推动引进外资的实体化运作。对外资的使用,需要加强信用评估,并把信用评级作为资本定价、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在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解决部分外商外资企业由于国内外市场法律法规、经营资质等标准不一致遇到的难衔接问题。二是整合会展资源以提高经济效益。进博会场馆的使用,目前来看,除了每年一度的进博盛会期间,其他时间段使用不够充分。在政府分类管理下,可以在其他不同时段举办不同的展览会,从而提高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使用率,同时也扩大会展中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国际经验看,汉诺威等几个著名的展会城市都汇聚了各类展会,从而更好助推会展经济的发展。三是完善贸易监管体制降低风险评估。健全海关监管范畴、统一权威标准,对一些保税业务、保税维修和再制造维修商品加快出具负面清单,降低监管难度。
总之,进博会从展馆建设到持续举办,不仅在会展硬件设施、专业化办展等方面积极对标国际一流,而且在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加强经贸联系、传递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文明理念等多个方面作出了创新和引领。同时,在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进博会不仅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从而赋能辐射全国,而且在多元文明共融、发展互惠中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