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新闻中心

您在这里: 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要闻 新闻报道

7000平方公里 2.69万亿元,“大虹桥”两周年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 发布日期: 2023年03月02日    来源:央广网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两周年之际,这片热土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擘画了一幅“大虹桥”“一核两带”宏伟蓝图。

2022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

特别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全面提速,显示度、引领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2022年商务区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增长8.6%;全年累计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增长超60%,正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大商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两年来,《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嘉昆太协同创新圈、金山-平湖长三角科技城等一批依托毗邻区、聚焦产业链的合作平台,正成为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实现开工。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经济规模,集聚一批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机构、平台,力争体现经济发展高密度、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成效明显。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资总部企业、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先后出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内资总部项目储备库相继建立,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三大主要线路全覆盖,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大会展”功能加强辐射联动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平台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展览会议,着力拓展会展产业内涵,推动“大会展”成为服务国内外企业抢占全球贸易制高点的战略支撑。

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完善功能,在苏州、嘉兴、合肥等地设立17个分中心,东浩兰生“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国际时尚创意展示交易中心等“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运行,集聚国内外知名会展行业头部企业、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

“大交通”功能进一步夯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客货运功能日益完善,内外交通联结更加通畅,流量和要素聚合,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与国际交流更趋密切。航空运输服务功能不断优化。

“空铁联运”产品开通苏浙皖大部分城市经上海前往国内各通航城市的双向联运,产品覆盖全国枢纽城市41个、通达645个火车站点。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数字货站,通过沪苏信息共享推动苏州虚拟货站无缝对接上海机场。

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皖周边站点协同发展,扩大虹桥火车站对长三角周边高铁网络辐射范围,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工。

太仓港着力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深化与上海港“沪太通”合作,沪太两港持续加大运力投入,打造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合作的重要范例。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LNG加注站、LNG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

“大科创”功能进一步完善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共生。

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署高质量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新一轮九方面27项合作举措,探索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昆山、太仓、相城积极参与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建设,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汽车半导体创新联盟成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赋能。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成立大会,首批吸引65家会员单位加入,合力推动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助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全球数字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北斗数字基地、北虹桥国家文化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加快培育,累计集聚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

“产城融合”效应进一步深化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品质提升、功能转型,强化高水平、国际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推进功能完备、职住平衡、宜居宜业、治理高效的城市建设。国际化人才优势加快构建。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园获国家授牌批复,累计落地125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政策实现落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人才公共服务通办专窗在苏州揭牌,“长三角留学人员之家”在嘉兴设立。高水平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强化。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昆山杜克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一批外籍学校自主面向全国招收外籍人员子女。推进长三角医疗卫生资源合作,中山医院长三角相城医院、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和位于南湖的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总医院先后启动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落地开诊。联影医疗、美中嘉和等一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享受告知承诺制,积极探索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施路径。

虹桥天地演艺中心、虹桥当代艺术馆等一批优质文化艺术场馆汇聚。由外商投资运营管理的虹桥百老汇剧场群项目加快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演艺聚集群。上海松江科技影都累计集聚7000余家影视企业,高质量建设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之窗。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滨海新片区控详规划发布,致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

(原标题:7000平方公里 2.69万亿元 “大虹桥”两周年再次交出亮眼成绩单 记者:林馥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