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朋友圈”:以共赢之姿开创未来 发布日期: 2025年01月13日 来源:国际商报
2024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深化改革的磅礴伟力推动下,中国经济的巨轮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从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格局,到相关自贸协定扩围升级再加速,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日益扩容,中国不仅彰显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更体现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积极力量。
关键词一:责任——
以单边开放续写双向奔赴佳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习近平主席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宣布,中方愿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2024年12月1日,上述举措正式生效,中国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推动中国大市场成为非洲大机遇。
“这将为我们赞比亚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赞比亚辐射防护局理事会副主席辛卡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表示,作为此次峰会赞方参会代表之一,他对能在现场亲眼见证习近平主席宣布上述重大决策的历史性一幕深感荣幸,“此举将有助于赞比亚的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出口到中国这一超大市场,为赞比亚人民增加收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不仅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掷地有声的庄重承诺,更是言出必行的务实行动。在2024年11月举行的第七届进博会上,中国为最不发达国家企业提供120多个免费展位,助力参展非洲国家继续扩容。
近年来,通过进博会搭建的平台,孟加拉国的黄麻手工艺品、赞比亚的蜂蜜、坦桑尼亚的腰果、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卢旺达的辣椒等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各类产品漂洋过海,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所作出的生动实践。
“这是贝宁首次以国家馆的方式参加进博会,中方为此提供了很多便利和支持。”贝宁国家馆负责人迪基·帕韦拉有感而发的诚挚话语,为中国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再添一个新注脚。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结出新的硕果。以中非贸易合作为例,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前8个月,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货值284.7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4.8%。
“通过进博会等展会,越来越多的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既有助于非洲人民就业增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消费者生活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中非人民实现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林发勤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零关税举措不仅有利于中国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走深走实,还有助于推动全球南方国家现代化建设,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宝荣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如何自主平等地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是全球南方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的零关税举措旨在通过规模贸易带动产业合作升级,提升中国同非洲等国合作质量,将为更多的南方国家加速现代化进程带来利好。
展望未来,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仍需砥砺前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吕越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单边开放需强化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一方面,通过零关税待遇进一步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出口商品范围,建议中国在农业产品贸易、劳务合作等领域设立“绿色通道”,为最不发达国家融入国际市场创造更便利的条件。
“另一方面,中国可在多双边谈判中给予最不发达国家更长过渡期和更多开放灵活性,同时加强能力建设合作,通过技术支持、经贸培训等手段,帮助其提升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促进共同发展,展现中国推动公平与包容发展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吕越说。
杨宝荣表示,全球南方国家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市场巨大潜力持续扩大互补性合作,关键在于突破贸易瓶颈,进而带动国际产业结构的优化。除零关税举措外,中方还应积极探索综合施策,包括便利化贸易安排、提供跨境电商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参展商赴华参加各类展会等,助力非洲进一步提升贸易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二:网络——
蹄疾步稳推动“朋友圈”持续扩容
“以前,我们出口的自行车在马尔代夫清关时需要缴纳10%的关税。现在使用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就能享受零关税清关,仅这一票货物,客户就可少缴纳2500元的关税。”1月3日,在拿到天津海关签发的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项下首份原产地证书后,天津纺织集团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说道。
2025年1月1日,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实施。商务部国际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马自贸协定生效后,中国出口马尔代夫的船舶、电气设备、家具等绝大部分工业品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将获益。马尔代夫原产的绝大部分水产品等对华出口也将享受零关税待遇。协定生效实施将为提升两国间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不断增进两国企业和人民的福祉。
中国—马尔代夫自贸协定生效实施,正是中国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最新成果。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目标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自贸伙伴不断增加,内容日益充实,初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目前,中国已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额的1/3左右。
2024年,中国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更是捷报频传,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既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增长点,也为维护贸易自由化和多边主义秩序注入了新动能——1月1日、5月1日、7月1日,中国与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塞尔维亚三国的自贸协定先后生效;4月17日,中国—萨尔瓦多自贸协定谈判启动;6月13日,中国与新西兰启动自贸协定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9月1日,中国—洪都拉斯自贸协定早期收获生效实施;11月14日,中国与秘鲁签署中秘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12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进一步升级〈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生效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经近两年时间、9轮正式谈判、100余场工作组会议后,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据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介绍,3.0版升级涵盖九个领域,既包含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现有领域,也包括双方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新兴领域,这些成果的达成具有重要开创性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实验室主任杨军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以高标准开放迎击“逆全球化”思潮,显著降低各国间贸易成本与风险,对中国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而言至关重要。“这些举措可以深化已有贸易合作、助力各方合作共赢,还有助于形成强大科技创新内在增长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注意到,从中国已签署的自贸协定内容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已经达到了新高度: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与自由贸易区伙伴的货物关税水平大幅降低;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基础上,协定项下服务业开放部门更多,原有承诺部门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以负面清单方式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
此外,中国在自由贸易区规则议题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逐步将谈判领域拓展到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绿色贸易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规则谈判和规制合作;不断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兼顾灵活性与务实性,创新合作模式,得到合作伙伴的支持;提出开放包容、平衡互惠等合作理念,得到合作伙伴的认同。
面向未来,中国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决心不移,脚步弥坚。在2024年8月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表示,商务部将坚决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商签自贸协定,力争到2030年将中国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例提高到40%左右。在11月21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何咏前表示,中国将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成员国共同挖掘数字经济合作潜力,推动具体合作项目早日见效;同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蓝图已擘画,行动正当时。为更好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应从“扩围、提质、增效”三方面协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建设覆盖“一带一路”的自贸区网络,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机制性保障,更好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洪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