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千一百多家境外企业参展,展览规模再创新高——第八届进博会来了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筹备情况。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会上介绍,本届进博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新高。
坚持对外开放的筹办底色
盛秋平介绍,第八届进博会呈现4方面特点——
坚持对外开放的筹办底色。本届进博会上,泰国、阿联酋、尼日利亚、格鲁吉亚、瑞典、哥伦比亚等6国将担任主宾国。中国馆将展示我国“十四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最新成就。虹桥论坛将聚焦践行四大全球倡议,设置贸易安全、多边主义、全球南方等重要议题,将发布《世界开放报告2025》和最新世界开放指数。
推动共享创新成果。本届进博会将展示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利润场、应用场。进博会期间,将展示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全球领军企业,将展示最新成果。此外,本届进博会引入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体育经济、汽车文旅等新题材,导入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平台,助力扩大商品和服务消费,发展新型消费。
积极促进各方务实合作。今年展览面积超过36.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在去年3496家的基础上新增了600余家,有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新高。43个交易团、700多个交易分团到会洽谈采购。专业观众注册达到44.95万人。
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接,共有来自123个共建国家的企业参展,同比增长23.1%。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达163家,同比增长23.5%。为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将扩容非洲产品专区,支持非洲建交国用足用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政策,非洲企业参展数量同比增长80%。
企业展亮点多特色足
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具体看,有不少突出亮点和特色。
在展区策划上,更加注重前沿引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吴政平介绍,企业展设置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汽车及智慧出行、技术装备、消费品、农食产品、服务贸易六大展区和创新孵化专区的整体架构,积极呼应“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消费理念,创新打造“进博体育公园”“国际汽车文化展示区”等亮点板块。
在展示内容上,更加注重创新突破。全球头部企业齐聚进博会,既有全球十大工业电气企业、四大粮商等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参与,也有多家医疗领域跨国企业携多款聚焦慢性疾病、罕见病治疗的医疗产品重磅亮相。很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将首次参展,并带来首秀新产品。
在展会成效上,更加注重发展赋能。一是引入新流量。首次设立“跨境电商优选平台”及“跨境电商服务区”,做实细分领域“重要采购商选品会”,为电商平台、新零售渠道商等打造专场活动。二是打造新模式。引入国际知名专业展会资源,实现展商资源共享和效应叠加。扩容非洲产品专区,助力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用好“零关税”待遇。三是提供新服务。数字服务更加优化,智慧导航系统实现展馆内外无缝衔接,AI数字服务管家提供多语种实时咨询服务,为展客商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体验。
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如今,进博会已成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盛秋平表示,面对全球格局的深刻变革,本届进博会将以实际行动为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
以中国大市场的“确定性”应对全球需求的“不确定性”。“中国已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十四五’期间货物和服务进口将超过15万亿美元。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巨大。”盛秋平说,进博会背靠中国大市场,前七届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助力各国企业共同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困局,足以彰显中国共享市场机遇的决心。
以开放合作的“确定性”对冲国际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进博会平台,持续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开放创新,打造“投资中国”“购在中国”“出口中国”等品牌,为“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今年的虹桥论坛将围绕贸易重构、全球南方、多边主义等议题开展国际研讨。进博会的持续举办,充分体现中国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确定性。
以互利共赢的“确定性”化解全球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我们通过提供部分免费展位和展品留购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为来自37个最不发达国家的展商提供支持,推动当地特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盛秋平说,“我们还推动合作走深走实,首次推出国际友城联展和‘魅力友城’展示专区。”
盛秋平说,第八届进博会将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共享发展的机制做实、把合作共赢的方式做活,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的新动力。
(记者:廖睿灵)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以下简称“进口博览局”)非以营利为目的引用或转载媒体报道,相关行为旨在促进信息共享,不构成对原刊发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的担保或官方立场背书。本网站转载内容的著作权及法律责任均归属于原刊发媒体及作者。
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我们将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修正标注或采取其他妥善的处理措施。
引用或转载内容所涉及的信息可能存在时效性差异,用户应对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独立判断。本网站不承担用户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载信息或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责任。
进口博览局始终尊重知识产权,致力于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