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国际商报】法治护航“投资中国”:从进博会看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图景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28日 来源:国际商报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意向成交额达834.9亿美元,较上届增长4.4%,创历史新高。大众汽车集团、阿法拉伐等跨国企业在进博会期间不仅参展,更将董事会搬到上海,实现了从参展商到“决策中心”的战略升级。这不仅源于中国市场的强磁力,更源于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所提供的确定性,表明外商投资中国正从政策红利驱动加速转向制度红利驱动。
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第一重确定性,体现在市场准入领域的制度性跨越上。近年来,中国以外商投资法为基石,持续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全面实现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这一高水平开放的举措,释放了吸引全球资本的强大制度信号。受益于此,外资企业正加速在华设立独资研发中心和高附加值制造基地。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医科达创始人劳伦特·莱克塞尔表示,公司已实现全线产品本地制造,并选择在中国建立其全球最大的软件研发中心,未来还将持续加大投资。负面清单的“减法”,换来了外资活力的“加法”,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已迈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
如果说市场准入是外商投资的第一道门槛,那么公平竞争和国民待遇则是保障其长期深耕的第二重制度基石。外商投资法的确立,奠定了“内外资一致”这一重要原则,确保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外资企业享有与内资企业同等待遇。此外,外商投资投诉工作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行政执法透明度的显著提升,正在有效消除外资对“隐性壁垒”的担忧。这种“有法可依、有诉必应”的法治闭环,让制度的确定性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经营信心。进博会提供的舞台,恰是外企检验这一原则落实情况的最佳窗口。在本届进博会上,内分泌领域创新药企维昇药业首次参展便携全球首创药物重磅登场正是一个典型例证。跨国公司之所以敢于将高技术含量的全球首发、中国首展产品带到中国,正是基于对新药审评审批效率提升及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持续完善的坚定信任。这种对无形资产的严密保护和对运营流程的规范,有效保障了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权。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到全面落实国民待遇,中国通过将“准入”与“准营”串联,构成了完整的制度闭环,为外商提供了从落地到运营的全周期法律安全感。
进博会这扇窗清晰地表明,中国正以更高水平的法治建设,为全球资本提供最为稀缺的确定性。展望未来,中国将持续对标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不断深化国内法律法规改革。在法治的护航下,在中国投资的逻辑将更加坚实,并持续为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贡献确定性力量。
(作者赫璟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讲师,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舒筱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贸易谈判学院研究生)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以下简称“进口博览局”)非以营利为目的引用或转载媒体报道,相关行为旨在促进信息共享,不构成对原刊发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的担保或官方立场背书。本网站转载内容的著作权及法律责任均归属于原刊发媒体及作者。
如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转载的文章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我们提出书面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我们将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修正标注或采取其他妥善的处理措施。
引用或转载内容所涉及的信息可能存在时效性差异,用户应对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独立判断。本网站不承担用户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载信息或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责任。
进口博览局始终尊重知识产权,致力于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