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使节话进博丨驻马耳他使馆临时代办彭熠军在《新闻资讯》发表署名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坚守伙伴定位,实现中欧合作共赢》 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1日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耳他共和国大使馆
7月21日,彭熠军临时代办在马耳他新闻网站《新闻资讯》发表署名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坚守伙伴定位,实现中欧合作共赢》。文章结合中欧建交50年来经贸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入阐明中方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立场,有力驳斥一些人关于贸易不平衡、市场准入、产能过剩、产业补贴等对华的不实指责,引导舆论客观看待中欧经贸摩擦,呼吁中欧继续坚持伙伴定位,加强开放合作,推动实现互利共赢、互相成就。全文如下:
中欧建交50年来,经贸互利合作成果丰硕,经贸伙伴关系不断巩固,为中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而一段时间以来,有些人刻意放大中欧经贸分歧和摩擦,指责中国实施不公平产业政策、“产能过剩”、市场开放不足,导致欧洲对华贸易逆差增加,试图唱衰中欧关系。
简单地否认过去的成果、以非黑即白的思维看待分歧,会蒙住我们双眼,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对上述舆论杂音,中欧民众应保持清醒,全面客观看待,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损害中欧合作良好势头。
一、中欧贸易不平衡既有市场规律作用,也与欧方经贸保护政策密不可分,不能简单归咎于中方。要从历史和动态的视角认识贸易不平衡。1996年之前的20年,中国对欧盟贸易持续逆差,1997年才转为顺差。自2022年以来,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已呈下降趋势。这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中方从未抱怨。
另一方面,一般贸易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产供链融合背景下中欧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在华欧企近40%出口量返销欧洲。欧洲医疗器械在华占据垄断地位长达30多年,获利巨大。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
事实上,欧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欧盟阻挠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又向欧洲消费者想买的中国电动汽车施加高额关税,加剧了对华贸易逆差。中方并不追求顺差,一直千方百计扩大从欧洲进口。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4年累计意向成交额超800亿美元,欧盟企业是参会主力军。2023年,马耳他蓝鳍金枪鱼在进博会舞台“首秀”并于次年正式获得输华准入。
二、中国主动对照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加大自主开放力度,营造开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目前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的190条缩减至29条,制造业完全开放。欧洲投资者在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营业收入稳定增长。过去40年,大众集团在中国总盈利近1500亿欧元;德国经济总量的2.4%和逾百万工作岗位同中国直接相关。2024年,欧洲对华投资增长11.7%,这是中国高水平营商环境与客观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比之下,欧盟自诩的“全球最开放的市场”却在加速关门。欧方近年来滥用贸易救济工具,并利用国际经贸规则空白,频繁对中国企业发起调查。截至2023年底,欧盟实施的156项反倾销措施中有105项针对中国,占比高达67.3%,25项反补贴措施中有12项针对中国,占比48%。坦率说,这不是对待伙伴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近期,欧方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公共机构医疗采购招标。还将4G/5G网络建设中对华为设备的禁令扩展至海底电缆领域,但欧方从未拿出任何证据证明华为产品存在安全风险。
三、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要求和世界通行做法,平等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包括欧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欧盟本身是补贴大户。2012年至2022年,欧盟27个成员国累计提供了1.17万亿欧元国家援助扶持自身企业。中方补贴主要集中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不与出口挂钩,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的禁止性补贴。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源于中国高效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企业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而不是政府补出来的。
衡量是否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出口量或市场占有率作为标准,否则欧洲的空客飞机(在华市场份额超过50%)、德国的汽车(80%用于出口)都属于产能过剩范畴。2017年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6.5%,与美国77.2%的水平相当。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仅10%出口,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仅5%左右。国际组织数据也显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并不存在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中国产品畅销全球,不是过剩产能,而是优质产能,是竞争力强的表现。
回顾过去50年,面对经贸合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分歧,当东方智慧与欧洲经验相遇,完全能创造出超越零和博弈的解决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欧经贸合作的前景充满机遇。中欧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高度互补,合作空间广阔。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正在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将释放巨大消费潜力,为欧洲产品带来更多机遇。
展望下一个50年,中欧应继续坚持伙伴关系定位,加强开放合作,做大经贸蛋糕。这既是推动双方互利共赢、互相成就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原标题:彭熠军临时代办在《新闻资讯》发表署名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继续坚守伙伴定位,实现中欧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