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圆桌:进口博览会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日期:2018-09-17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进入倒计时,距开幕之日仅一个多月,各项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作为今年中国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进口博览会向国际社会传递什么信息?对中国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又该如何用好?近日,在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研讨会上,沪上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国际国内意义

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目前,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确认参展。

专家认为,进口博览会将体现今年四个主场外交的共同主题,即开放和多边,并聚焦经贸合作,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因此,无论是对国际社会,还是对中国自身发展,举办进口博览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国际意义而言,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回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遭遇的不利形势,有助于维护全球自由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具体在贸易层面,进口博览会将平衡和扩大多元贸易,拓展市场多元化。

就国内意义而言,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点。进口博览会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高潮之作。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以外需为主、以粗放的资源配置方式来推动全球化。以进口博览会为标志,未来三四十年,中国将走向以内需为主、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作为主要驱动力的全球化。与此同时,进口博览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政策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后续课题待解

鉴于进口博览会并非只办一届,而是要实现"永不落幕"的愿景。在交流讨论中,专家形成的共识是,进口博览会在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其他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后续课题。

就进口博览会本身可持续发展来说,如何调动和保持企业参展的长期积极性、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从而使展会成为新产品的首选发布平台、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经贸论坛、智库和企业如何更好地参与进口博览会、如何持续发挥进口博览会"主场外交"平台的定位与作用、如何做好进口博览会的机制建设等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就扩大进口之后的影响而言,如何处理扩大进口与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贬值、利用外资、整体市场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也需要认真研究。

为此,专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第一,加强机制保障。要把进口博览会办好办长远,需注重长效机制和落实机制建设,完善组织体制与工作机制,包括信息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动态纠正机制、长效城市管理机制。第二,跟进制度改革。相比出口,进口的制度最为复杂,涉及检验检疫、物流体系、流通体制、外商投资和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环境等等环节。应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加快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的制度改革步伐。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主持。与会专家有黄建忠、杜娟、季路德、牛海彬、徐明棋、王玉柱、张海冰、薛磊、龚克瑜(按发言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