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新闻中心

您在这里: 首页 新闻中心 展会动态 新闻报道

为海外好货进入中国市场当好“中转站”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09日    来源:文汇报

就在几天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落地,铺展在眼前的“新蓝图”中,构建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是一大具体路径,这让一众驻扎在“大虹桥”的贸易企业相当兴奋。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很快看到了新的产业机遇——发力“数字链”,形成线上线下全产业链,成为企业发展的“下一站”。

这是一家很年轻的上海商贸集团,因为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会场仅一街之隔,2018年11月贸易港开业后即成为进博会“6天+365天” 常年交易服务平台。抓紧“进博机遇”,三年来,这家企业以“大虹桥”为原点,不仅助力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更深入海外“源头”和国内腹地,深入到产业链的每一段。如今,面对架起“彩虹桥”的新机遇,企业则希望打开“空间链”,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畅通经济循环。

抓住进博会机遇,把“弱链”锻成“强链”

每隔一段时间,绿地集团总裁助理、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集团总经理薛迎杰都会复盘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回望三年前起步时,他决计不会想到现在有这么丰富的场景,“贸易链、产业链层层升级,这是进博会赋予的时代机遇”。

首届进博会获得巨大成功,绿地贸易港最初的想法是抓住“溢出效应”,通过地域优势搭建平台,方便参展商在短短6天的展会后,能与国内市场进行常年化、常态化的信息沟通,促进展品变商品。但渐渐地,企业发现,仅从商品端入手是一条“弱链”,并不足以满足展商客商的旺盛需求,那么,是否有可能将参展商“引进来”变成贸易商,甚至成为长期的投资商呢?

过去三年,这是绿地贸易港升级的重要方向。对外,企业发挥全球资源配置优势,成为海外优质资源的“收集器”,海外优质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中转站”。截至目前,这里已吸引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6家客商入驻,其中国家馆达到46个。对内,贸易港则推出保姆式服务,立足在全国22个省市的布局、13个贸易港及分港,为展商提供进入中国的“超短链接”。

“做厚产业链,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薛迎杰举了个例子,保姆式服务的一个关键点,是为有意向的展商提供便捷注册企业服务,听到贸易港的需求后,青浦区市场监管局派专人入驻并设立企业登记服务站。第三届进博会举办首日,贸易港内的一家新西兰进口馆客商就拿到展期内首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目前已有近80家平台客商注册公司并开展实际经营。

产业链升级,不仅仅在贸易端的延伸,还有供应链的创新合作。去年,绿地贸易港与南美最大的肉类生产销售商巴西美利华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设立合资公司整合升级供应链资源,扩大南美牛肉进口规模,预计未来五年进口规模可达百亿元。

拥抱“彩虹桥”,用“数字链”叠加“产业链”

一家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产业链布局的进与退,往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紧密相关。新出炉的《总体方案》明确,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在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大虹桥”明确将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一个关键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枢纽链接。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政策的出台,将大大促进区域国际贸易及相关配套产业升级,加速海外优势资源以产业链、供应链方式形成集聚效应。”薛迎杰看到的第一个利好,就是能大大促进包括进博会参展商在内的海外企业落户虹桥。他透露,贸易港近期将签约爱尔兰、希腊、库克群岛、亚美尼亚等国家馆,“力争到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前国家馆开业数量达到70个”。

在《总体方案》中,数字经济是构建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的一大抓手,提升数字化贸易综合产业链服务水平也被企业悄悄提上日程。在此之前,贸易港在国际贸易的线上领域还只是“小试牛刀”——前不久刚刚在场馆内打造了绿地全球闪电购,依托青浦综保区政策优势,将产业链延伸至跨境电商领域。

“以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为契机,我们将全力打造一站式国际贸易线上服务平台。”薛迎杰透露,绿地贸易港将依托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链,大力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和交易等跨境服务,加快实现国际贸易数字化、仓储物流服务数字化、跨境服务及关务数字化、金融服务数字化等,以数字化综合性服务促进要素流动,积极助力虹桥数字贸易港建设。

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