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进口博览会汇聚全球新品首发"零时差"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22日 来源:第一财经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揭幕在即,上海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全球知名品牌的新品首发地。无论是提供服务、商品,亦或是某项技术,企业都将以进口博览会为平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在今年6月就曾指出,进口博览会汇聚了全球最优质的企业、商品和服务,是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最好载体。以进口博览会为平台,推动更多的全球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在上海首发全球新品,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跨国巨头齐聚进口博览会首发新品
来自瑞典的医科达公司选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作为旗下两款先进放射治疗设备的"中国首秀"场所。医科达(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市场总监刘建斌介绍到,最新研发的高场强磁共振放射治疗系统在全球还未商用,计划2018年内分别在欧洲、美国等地上市,选择进口博览会作为"中国首秀"非常有意义。
据了解,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的医科达公司专注在为全身肿瘤和脑补疾病患者提供放射治疗解决方案。该公司中国区总裁龚安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科达在中国建立了全球第二大生产基地,并在上海建立了全球软件研发中心,负责本土化的研发。中国目前是医科达的第二大市场,预计三年后,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医科达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医药消费市场,无疑已经成为跨国企业最具吸引力的区域市场之一。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形象地表述到:"除了进口鱼,也要进口渔网。即是除了把创新药物引进中国,也要创新能力引进中国。
王磊说:"阿斯利康希望借助首届进口博览会将其在专注疾病领域的全球经验引入中国,同时透过进口博览会也将海外其他优秀药企的创新药物展示给中国消费者。"
作为促进国际贸易交流、释放开发合作信号的重要平台,进口博览会不仅帮助搭建了外国医药参展企业与中国政府沟通的桥梁,也为跨国的企业提供了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挖掘更多商机的机会。据了解,包括慢性病和疫苗领域领先的赛诺菲、制药和化工企业默克、在诊疗和制药领域领头的罗氏等跨国医药巨头都已确认参展,有不少展品将通过进口博览会平台首次在中国亮相。
透过进口博览会释放开放信号,吸引的除了众多跨国药企,也还有来自各个其他行业企业。
例如,本届进口博览会上最大"吨位"的展品--金牛座龙门铣。长20米、宽10米、高8米,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总重近200吨的金牛座龙门铣是来自德国瓦德里希科堡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首席代表刘中柏介绍,金牛座龙门铣是该公司最新研发的机床设备,此次参加进口博览会是它首次走出欧洲、来中国参展,做亚洲首秀。
据了解,在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有包括瓦德里希科堡在内的八家世界领先机床厂商将会在进口博览会亮相,其中有超过十台机床设备展品将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首发。
中国与世界"零时差",也更有望成为今后各个跨国企业的新品首发地。日化巨头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20余年,此次亮相首届进口博览会,除了带来集团旗下21个品牌的500多件产品,还将借此契机发布四个中国首发品牌和一个亚洲首发新品。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董事长孙成海介绍,进口博览会正在成为全球品牌首发的新平台和知名企业的整体形象展示平台,参展企业呈现出领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提速贸易便利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不过这些中国、亚洲乃至全球首发的新产品、新技术等将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呢?它们又将如何实现贸易往来的便利呢?
上海市商务委商贸处处长孔福安介绍,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一些企业在中国首发新品时遇到的问题,比如新品在现行的海关通关目录中找不到相对应的编码和分类,上海将完善支持新品发布的创新制度,提升全球新品进入上海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为新品发布营造最优最好的制度环境。
"比如,推广进口商品检验结果采信制度,开展在沪首发的新品海外预先检测试点以及实行新品的'预归类',让一些暂时没有合适类别的新品先走起流程来,而非'先拦下',提升新品通关速度。"孔福安说。
而为了承接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加快打造新品首发地,上海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政策。例如海关的预检测、对新品入境实行预归类、对预检结果的采信制度等待,以实现减少新品的入境时间。
首票通关进境的展品--芬兰UPM集团旗下的生物概念车Biofore从芬兰出运时开始办理相关手续到正式通关进入上海,前后只用了不足一周的时间。
这一辆重1110千克,价值3万欧元的生物概念车,带着展览品国际通行"护照"ATA单证册。过去ATA单证册上的海关签注期限为6个月,但考虑到大量展品在展后还有续展需求,此次上海海关专门针对进口博览会展品发布了ATA单证册首次进境期限延长至单证有效期满。
芬兰UPM芬欧汇川(中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便利措施,对参展商而言是非常贴心的,"可以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利用进口博览会平台的放大效应充分展现自己!"
据悉,展品参展进口博览会的流程大致包括:海关进境备案、审批准入、货物申报、海关适当查检和放行、展中监管,以及展后展品后续处置等。
除了在通关上给予便利,境外新品到达上海,其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被高度重视。据介绍,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为参展各方提供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将博览会打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地"。
不久前,关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知识产权保护百日行动方案》就决定于2018年8月1日至11月10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进口博览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加大进口博览会筹办、举办期间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线索发现和查证处置力度,畅通"上海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热线和"上海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开辟涉进口博览会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的"优先处置通道",做到快速立案、快速查证、快速处置、快速反馈,坚决堵塞整治漏洞,消除监管空白。
"展会举办时间短,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调查取证、纠纷解决都讲求时效性。其间的知识产权侵权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一旦展会结束,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往往无法得到合理补偿。"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许春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进口博览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应做到快速响应。
他认为,进口博览会不是一般性的展会,而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这不但是一次全球经济、贸易的盛会,也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的集中检验和展示。做足知识产权功课,构筑知识产权合力,才能为首届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